×
中国测试

国外高速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动态测试分析

王 宏.富雷尔福莱电气化设备(广州)有限公司,高级工程师。

0 引言

近年来,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以其零部件少、净空要求低、载流量大、可靠性高、维修便捷等优点[1],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自2003年6月我国首个刚性接触网系统在广州地铁2号线投运以来,运营实践证明其运行效果良好[2],并在国内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、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、南疆铁路中天山隧道的铁路工程中有所应用。目前,国内刚性接触网系统最高运行速度为160 km/h,尚无160 km/h以上速度等级的运行案例或测试记录[3]。

1 S tanton隧道刚性悬挂系统介绍

Stanton隧道位于英国莱仕特郡(Leicestershire),隧道形式为单洞双线隧道,轨道基础采用有砟道床,电压等级AC 25 kV,其刚性悬挂段长度1.2 km,是英国第一条采用高速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的线路。Stanton隧道刚性悬挂系统采用7.5 m跨距布置,CR4(四代)汇流排,铰链式水平悬臂,定位点为弹性定位,设计时速220 km,运营时速200 km,于2016年6月14—16日进行了145~200 km/h速度的弓网测试,验证Stanton隧道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的适用性和可靠性。

2 弓网测试评价标准

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-2017标准和欧盟TSI(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roperability)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[4],AC 25 kV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动态性能评价相关标准的规定如表1所示。

由弓网接触力评价标准可以看出,在最小接触力Fmin和最大接触力Fmax处于0~350 N的情况下,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受流质量可以用平均接触力Fm与接触力标准差σ的关系来衡量,这也是对弓网受流质量进行评价的普适性方法。为了验证本次弓网测试完全符合上述标准,增加本次弓网测试获得的接触力数据可信度,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已获取弓网接触力数据进行合理性检验,本次弓网测试中,对于平均接触力Fm与接触力标准差σ的关系,在满足上述标准的前提下采用一种更加严格的考量标准:①σ/Fm<0.25;②Fm- 3σ>25 N;③Fm-3σ>0.3Fm。采用该弓网受流评价标准,对刚性接触网系统的可靠性和弓网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进一步确保刚性接触网系统在高速运行下安全可靠。

表1 AC 25 kV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动态接触力评价标准注:σ为弓网动态接触力标准差。?

3 弓网测试设备与受电弓布置

(1)车辆:使用2组(每组5列编组)且每组带有一个受电弓的Hitachi Class 800 units测试车辆,以此构成双弓牵引的取流制式,受电弓型号为Brecknell Willis HSX 250型,前弓静态接触力70 N,后弓静态接触力90 N。

(2)受电弓布置:测试列车采用双弓牵引,2组列车每组各配备一个受电弓,受电弓间距为200 m,前车顺弓后车逆弓的布置形式(图1),测试速度范围为145~200 km/h。

图1 测试列车双弓牵引弓间距200 m布置形式

(3)设备:弓网动态测试数据采用DB System Technik公司(德国铁路系统技术公司,简称DBST)的遥测设备进行收集。该设备在欧洲境内的铁路领域应用广泛,其测试精度经过了弓网动态测试验证并遵循欧洲标准EN 的规定,测试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可进行可视化展示,并可以文件、视频影像等形式输出。

4 弓网测试结果

基于以上测试车辆、受电弓布置以及相关测试设备,针对Stanton隧道刚性接触网系统区间(K186+581.8~K187+786.4)进行了为期3天的弓网检测,按照速度145、160、175、190、200 km/h共5个速度等级进行测试,收集并整理了在弓间距为200 m布置下各个速度等级下弓网动态测试接触力波形图、接触力指标特征值以及接触力指标统计图。

4.1 接触力测试波形图

Stanton隧道刚性接触网系统在5个速度等级下的弓网接触力波形见图2。由于篇幅原因,本文只展示在Stanton隧道K186+581.8~K187+786.4刚性接触网区间内300 m长度区段的弓网接触力测试波形。

图2 S tanton隧道刚性接触网系统前后弓接触力测试波形

4.2 接触力指标特征值统计

将Stanton隧道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接触力特征值进行统计,在速度145、160、175、190、200 km/h共5个速度等级下,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,表明弓网受流质量良好,具体见表2。

表2 S tanton隧道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接触力指标特征值统计?

4.3 接触力指标曲线图

基于以上测试数据,针对不同的速度等级绘制Stanton隧道刚性接触网系统弓网接触力特征值统计图,如图3所示。

上一篇:沥青路面压实度测试中容易忽视的影响因素分析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